反过来,出现了一种通用编程语言的可能性,即自动和递归的“计算”能力,进行计算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图灵理论的实际验证将得到发展,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造也随之而来。 然后,在 1960 年代,随着冷战推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科技竞赛,电子领域取得了显着进展,可以“集成”计算机,减少其组件。该过程的可能分期将它们识别为第二代,从晶体管的发明开始,到第三代,随着集成系统的出现。
基于这些新技术,多道程序操作系统也应运而生,能够同时处理不同的程序,从而大大减少执行时间。所有这些转变的标志性公司是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( ibm ),但它们仍然是昂贵的项目。 1970 年代出现了第四代计算机,其革命性元素是微处理器的发明。Manuel Castells 认为“1971 年微处理器的到来,能够将计算机放在芯片上,颠覆了电子世界,实际 电子邮件列表 上是世界本身”4. 这导致了微计算,以及随之而来的用于民用和商业用途的个人计算机(PC,它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词)。现在是的,机器尺寸和成本的减小预示着“技术革命”的到来。世界变成了信息,能够被大规模和数字化记录。
最后,在 1980 年代,互联网(互连网络)被“发明”了。),即通过互连网络共享此信息的可能性。在此之前,计算机仅限于信息的存储和处理,开始充当连接人和距离的萌芽工具。但是对于图灵关于计算机是否可以思考的先见之明的问题,答案仍然是双方同意的“不”。尽管它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,但人文主义的中心地位仍然保持,该维度被称为构成现代性并代表了我们的知识自主性。